我司张云教授课题组在即时检测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张云 发布日期:2021-06-17 浏览次数:

近日,我司张云教授课题组和中南民族大学付海燕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Tyndall-effect-enhanced supersensitive naked-eye determination of mercury (II) ions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为题发表在化学与生物传感领域国际著名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SCI一区TOP,影响因子为7.10)上。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西杰出青年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我司硕士研究生黄锦坤、莫小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必赢bwin线路检测为第一通讯单位,张云教授和付海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TE)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胶体溶液中的光散射现象:当一束光线透过此类溶液时,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一条因胶体颗粒对光线散射后形成的光亮“通路”。此现象因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1893年)于1869年首先发现和研究而得名。但在过去的152年间,TE的高效比色信号转换特性及其分析应用潜力几乎完全被科学家忽视。在本项工作中,合作团队第一次探索了以胶体纳米银颗粒(AgNPs)的TE作为光散射信号用于高毒害性二价汞离子(Hg2+)超灵敏可视化POCT检测的分析优势。在便携式激光笔(635 nm)照射下,AgNP溶液会产生强烈的红色TE信号。当样品中存在Hg2+时,该分析物离子可与纳米探针发生特异性氧化还原反应,使得后者分解进而导致最终反应混合物溶液的TE急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裸眼直接观察TE强度变化即可对样品中Hg2+的存在与否进行简单快速的“yes or no”定性判断;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用于TE成像则能进一步实现其浓度的准确定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的Hg2+检测下限低至0.85 nM,比应用最广泛的基于AgNP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的传统比色策略的灵敏度提高了数千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nb.2021.130218

基于纳米银及其丁达尔效应的Hg2+可视化POCT检测原理示意图

论文发表情况

上一条:我司雷呈宏教授课题组在高通量单分子荧光光谱电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条:我司成功承办2021年无机材料与固体化学前沿研讨会